English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浪费要闻 领导视线 浪费酷评 浪费现象 综合治理 浪费警示 浪费根源 专项探讨 浪费危害 产品黑榜 人物专栏 走向节约 浪费曝光
浪费观察 政策法规 资料总汇 理论研究 统计数据 国际信息 视频之窗 书刊园地 节约会展 变废为宝 生活妙招 专题荟萃 展 览 馆 社会广角
虚拟电厂重塑居民能源消费
加入时间:2025-02-2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王轶辰
 
  居民错峰用电不仅能省钱,还能赚钱。今年年初,我国首个百万千瓦级居民虚拟电厂在江苏开建,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居民家中的大功率智能电器整合为云端虚拟能量池。在用电高峰期,居民可通过能量池的邀约,主动参与错峰、避峰用电,以获取收益。这种高度灵活的家庭用能模式,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没有厂房、没有烟囱,却能“搬运”电力;不烧煤、不占地,却能缓解用电高峰期的燃眉之急,这就是虚拟电厂。它像一个无形的“电力管家”,借助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系统,将分布式电源、电力用户、储能、电动汽车等分散资源紧密聚合起来,通过协调优化控制,不仅能满足用户自身的用能需求,还能深度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和电力市场交易。
  
  近些年,在能源转型现实需要和政策支撑下,虚拟电厂快速发展,覆盖场景日益丰富,在能源保供、新能源消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既有虚拟电厂主要针对工商业用户,居民用户参与机会较少,居民侧电力负荷资源处于“沉睡”状态。
  
  此次江苏开建的虚拟电厂,依托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可将空调、热水器等分散的家用电器聚合在虚拟能量池中。当预测到可能出现用电紧张时,电力部门利用软件给居民手机上发送邀约,鼓励居民主动调节大功率智能家电,减少用电,从中获得电费奖励。
  
  借助居民虚拟电厂,让千家万户的发用电设备和储能设备“手拉手”,居民不再只是电力消费者,更成为电力市场参与者。每个家庭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主动加入弹性用电,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缓解电力供需矛盾。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我国用电负荷持续攀升,高峰时段电力供应压力巨大。但在绝大多数省份,一年中用电尖峰时间仅有几十个小时,为满足5%的峰值电力需求,建设电厂和配套电网的投资却高达几千亿元。虚拟电厂投资仅为传统电厂的10%至20%,通过智能调节居民用电时段,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电力供需。这为保障特殊时段电力供应提供了更为经济的新思路。
  
  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高,电网稳定运行面临更大挑战。如果能够利用经济杠杆,鼓励居民在新能源发电高峰时存储电能或加大用电力度,在低谷时释放电能,就可以减少弃风弃光。
  
  降低社会用能成本。虚拟电厂的建设,将深刻改变居民用电模式。传统用电模式下,居民对电力生产和供应缺乏参与感,如今虚拟电厂让居民有了更多选择。居民可通过智能电表和设备,实时监控能源使用状况,根据电力市场价格信号和电网调度指令,灵活调整用电行为,形成“用户得实惠、电网保安全、社会促低碳”的良性循环。
  
  长期来看,居民虚拟电厂作用将进一步提升。依据发达国家经验,随着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用电量占比能攀升至全社会用电量30%左右。居民侧的电力负荷资源,无疑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矿。
  
  随着家用电器逐渐智能化、屋顶光储电站普及和电动汽车占比提升,构建更大规模、更加智能高效的居民虚拟电厂成为可能。为鼓励更多居民参与虚拟电厂运营,需要设置更加常态化的激励机制,通过多元化激励模式,引导居民家中智能用电设备主动参与虚拟电厂互动。优化系统交互,统一数据标准,方便居民实时查看贡献与收益,形成透明、高效的互动模式,让低碳生活“看得见摸得着”。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全面履职勇于担
  习语丨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
  李强:让广大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干实
  习近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山东荣成再现上千天鹅“回家”越冬
广州:绿色健康车站 候车能健身还能
 
  这些诈骗短信,你能识破几个?
  “分享”客户信息共同“致富”?违法!
  警惕“实习诈骗”陷阱
  【图说】“陷阱”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警惕“保健品”诈骗
  【漫画】不“值”
  抵制乱摆酒席 提倡节俭适度
 
  解说变戏说?乱象背后是需求之渴
  “禁令”荒唐的背后是能力不足
  商户牌匾“颜色禁令”是任性“官威”
  老年人沉迷网购是情感缺失表现
 
  快递暂行条例​*
  两办: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
  《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
Copyright 2013  ©  浪费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2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