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实习诈骗”陷阱 |
加入时间:2025-05-09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雨萌 |
|
|
|
|
5月7日,“华为招聘”微信公众号发文提醒:华为2026届实习生招聘正在进行中。近期,某些中介机构在网络上售卖华为“内推实习”“实习推荐信”“远程实习”等,已有个别同学上当受骗。华为提醒各位同学,华为没有“内推实习”“远程实习”等实习方式,也从未与任何第三方(中介机构或个人)开展过任何形式的实习合作。(5月8日广州日报)
“实习诈骗”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学生实习焦虑心理和浮躁社会风气的恶意利用。诈骗行为本身的错误毋庸置疑,但退一步讲,假设中介公司真的能够提供通过花钱交易实习名额的机会,这难道就是合理的吗?当前就业形势愈发紧张的大背景下,部分企业对实习经历提出过高要求,再加上类似利益机构的大力营销,大学生对于实习的焦虑情绪与日俱增。许多大学生从大一刚入学就开始四处奔波寻求实习机会,过度焦虑的心态逐渐滋生了“走捷径”的不良风气。实习本应是学生们凭借自身实力公平竞争的重要舞台,如今却沦为托关系、黑色产业链滋生的温床,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实习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类似案件屡禁不止,除了需求的无形助推外,这类诈骗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使得追责和规范工作困难重重。网络空间本身就具有高度的隐蔽性,中介机构又大多采用跨地域操作的方式,这无疑给执法部门的追踪和调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大部分遭受诈骗的学生正处于学业繁忙的阶段,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坚持报警或提起诉讼,这也让不法分子更加有恃无恐。
要想有效制止“实习诈骗”的不正之风,需要社会各方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执法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类似中介公司的资质审查和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优化招聘流程,让招聘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从源头上杜绝“内推”等可能引发诈骗的漏洞。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求职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辨别信息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实习诈骗绝非小事,它不仅让学生的财产遭受损失,更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唯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凭借自身实力在实习与就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职业理想,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