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口”保健品挂羊头卖狗肉到底该咋监管? |
加入时间:2025-04-29 来源:新京报 作者:流水 |
|
|
|
|
保健品通过假进口提高“身价”的情况,无疑对相关的市场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某些保健品来说,所谓“原装进口”“100%海外直采”,只不过是忽悠人的噱头。近日,央视财经报道揭露了“保税仓发货”保健品背后的假进口黑产链,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些无良商家,将国内生产的保健品包装成“进口”产品,做起“出口以后再转内销”的生意,利用消费者对进口保健品的信任,进行欺诈销售。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严重扰乱了保健品市场的正常秩序。
从操作手段来看,商家通过境外开公司、买商标,境内生产,“借壳”进入保税仓发货,完成了保健品由“国产”到“进口”的身份转换。而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虚标成分含量、夸大医疗功效等,这些“进口”的保健品就“价格翻了几倍,利润颇丰”。
近年来,保健品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甚至被包装成“神药”欺诈消费者的现象屡见不鲜。此次央视曝出的保健品通过假进口提高“身价”的情况,无疑对相关的市场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报道所揭露的,这类保健品很多都通过直播电商售卖。对此,首先是在销售渠道方面,监管部门需督促直播电商平台对入驻的保健品商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
某种程度上,直播公司、带货主播敢在保健品问题上一再突破边界,也说明目前我国“三品一械”直播带货相关法规或规章制度并不完善,需进一步细化有关违法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早日将直播间里的“三品一械”宣传纳入有效监管。
此外,还需拿出切实办法打掉保健品实现“身份”转换的渠道。从报道看,这种跨境电商商品种类繁杂,比如,在安徽万顺制药有限公司的直播间店铺中,记者就看到了该工厂生产的三款产品;而在具体流程上,有的商家只是在境外借壳,而有的“办法更为隐蔽”,国内生产完后,运到国外去包装。
商家总是在想方设法逃避监管,看似手法眼花缭乱,其实单就其生产的商品品牌“在海外网站均找不到任何相关产品信息”这一点,就可以成为监管切入的有力抓手。监管部门不妨以此顺藤摸瓜,及时补上保税仓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漏洞,不再成为保健品变身进口货的“温床”。
保健品行业乱象频发,乃至不断升级到假冒进口产品的程度,固然与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有关,也反映出相关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仍不够完善。
比如,此次报道中就有商家表示“虚标主要成分的含量质检查不出来”“跨境保健品由于国家暂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在成本、质量、宣传上,也很是随意”等问题,恰恰说明,相关监管的制度漏洞需尽快补上,不再给商家钻空子的机会。
□流水(媒体人)
新京报(2025年04月29日A02版)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