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青/绘
积分抵扣+补差价=低价买名牌商品?别轻信!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接到消费者反馈有关经营者利用积分到期催办兑换相应商品或服务涉嫌误导消费的行为。中消协提示消费者,不要轻信所谓的积分兑换“补差价”福利噱头,以免“失分又蚀财”。(1月10日《工人日报》)
作为一种营销策略,积分兑换既能增强平台的用户黏性,培养忠实消费群体,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实实在在的福利。不过,积分兑换鱼龙混杂,可能是“馅饼”,也可能是“陷阱”。在收到积分兑换的提醒短信时,消费者不能盲听盲从,还应提高警惕,擦亮眼睛。
近年来,积分兑换“补差价”成为新型骗术。除了正规平台官方举行的兑换活动外,还有一些不法经营者通过冒充品牌客服、模仿三大运营商服务号码向消费者发送短信等形式,骗取新用户注册信息,邀请消费者主动点击链接兑换所谓福利商品,甚至开展相关电信诈骗活动。
填平积分兑换“补差价”陷阱,需要各方形成合力。首先,消费者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积分兑换短信。其次,电信业务经营者要履行把关义务,建立白名单制度,对可疑短信进行监测核实、动态封堵。此外,有关部门要加大整治力度,根据短信顺藤摸瓜,揪出背后的不法经营者,依法予以严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