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浪费要闻 领导视线 浪费酷评 浪费现象 综合治理 浪费警示 浪费根源 专项探讨 浪费危害 产品黑榜 人物专栏 走向节约 浪费曝光
浪费观察 政策法规 资料总汇 理论研究 统计数据 国际信息 视频之窗 书刊园地 节约会展 变废为宝 生活妙招 专题荟萃 展 览 馆 社会广角
网红表面分享减肥经验实则带货
加入时间:2025-04-16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韩丹东
 
  “跟着×××一起吃代餐,身材已经nextlevel!”一名粉丝超千万的网红博主近日发布了一条减肥帖,迅速收获了15万点赞和收藏,评论区不少网友直呼“求链接”。
  
  当越来越多消费者依赖网络推荐进行购物时,网红凭借自身的人气和粉丝基础,成为减肥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推广者。但《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网红通过发布精心制作的减肥经验帖,将各种减肥产品包装成自用的“瘦身神器”,如代餐粉、减肥器械等,误导了不少追求快速瘦身的消费者。
  
  甚至还有网红带货的减肥“神药”是“毒药”,有消费者网购该“神药”食用后,出现呕吐、肠胃痉挛等不适症状。前不久,一个通过直播销售有毒有害减肥食品的犯罪团伙被北京警方打掉,关停直播间15个,采取刑事强制措施32人,查扣问题减肥产品7万余粒。
  
  以打假为噱头引流
  
  记者浏览多个社交平台的网红减肥经验帖发现,一些网红在经验帖中详细讲述自己食用某款代餐粉的经历:最初对身材极度焦虑,服用代餐粉后体重逐渐下降,身体状态越来越好。帖子中还会附上其食用代餐粉前后的照片,巨大的反差感给人形成视觉冲击。
  
  “这些网红通常会在评论区附上产品的购买链接,强调这是自己与品牌方争取到的专属优惠,需要限时限量在直播间抢购。这种饥饿营销和专属优惠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刺激了粉丝的购买欲望。”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可信度,这些网红还会聘请专业人士作为“托”,对产品成分及功能进行解读。比如,邀请营养师分析代餐粉的营养成分,声称其既能保证身体所需营养,又能增加饱腹感,减少热量摄入,达到减肥效果。
  
  上述业内人士说,这些看似专业的解读,让粉丝们更加坚信产品的功效,纷纷下单购买。在这一过程中,网红通过与品牌方的合作,按照产品销量获得一定比例的佣金。
  
  还有一些网红以检验、打假某种减肥产品为噱头引流。记者点开帖子发现,对方通常是在推荐减肥药、减肥胶囊、减肥茶等。
  
  比如,一条名为“真能减肥?别开玩笑了”的帖子下,博主置顶的第一条评论是“只有真试过的人才知道多有用!我把产品链接放这了”。正文中,该博主称“自己的初始体重是145斤,吃其他减肥药都没有效果,直到遇见这款减肥胶囊,不仅能正常饮食,吃麻辣烫、炸串、汉堡等食品都没问题,而且体重在20天内瘦了8斤、腰围缩小了5厘米。服用产品后‘24小时都能瘦,躺着也能瘦’”。
  
  该条帖子并未标注“广告”标志,不少网友称“刷到过这个品牌的视频多次”。在调查过程中,记者也刷到过多位减肥博主在推荐这款减肥产品,内容大同小异。
  
  植入暗广推销产品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网红在发布和医美相关的经验帖时,会通过假意避雷实则植入暗广的方式进行营销。比如某社交平台上,一名网红博主发布视频称“8年医美人顶着被骂的风险告诉你,不要让任何人带你去吸脂”,最后又表示会在粉丝群分享更多医美成功的信息。该视频在平台获得了超过3万的点赞和收藏。
  
  还有一些网红为了追逐商业利益,在推荐减肥产品和医美项目时,夸大产品功效。比如某网红声称一款代餐产品能在1周内让用户瘦10斤;某种医美项目毫无风险,不需要检查,当天完成,术后立刻就能恢复正常生活。
  
  “之前刷短视频的时候,主播对着镜头大口吃着代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再配上极具冲击力的前后对比图,我瞬间就被洗脑了。”来自广东的蔡女士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某网红发布的“减肥日常vlog”心动不已,抱着减肥可以走捷径的想法购买了某网红推荐的产品。
  
  刚收到货,蔡女士就迫不及待地冲了一杯,结果口感糟糕透顶,粗糙得像在嚼砂纸,甜味也透露着浓浓的廉价感,跟某网红吹嘘的美味佳肴相差甚远。
  
  蔡女士还发现,该产品在刚开始食用时确实存在饱腹感,但使用一段时间后,自己就出现了体重反弹、食欲上涨、暴饮暴食的情况,最后导致体重比减肥前还要高。肠胃也因为长期依赖代餐粉而受到损害,整个人变得萎靡不振。
  
  来自北京海淀的王女士去年年底刷了几百条网红减肥帖后,挑选了某网红博主推荐的“生活化减脂方式”——服用一款减肥产品,能将减脂贯穿到生活中。
  
  “该博主在视频中说自己顿顿都是火锅、烧烤、炸串、烤肉等‘硬菜’,服用这款产品后随时可以掉秤。评论区有几百条评论,大多都在肯定这名博主推荐的产品,有网友说‘已经瘦了10斤’‘非常有效’。我点开视频下方链接,跳转到销售页面,发现销量也很高。”王女士说,这款产品号称“男女通用”“健康不刺激”,每次两包、一天服用三次,即可“提高代谢、加速燃脂”,实现“躺瘦”。
  
  她一次购买了4个月的量,学着减肥博主的操作,在正常饮食之外每天喝6包瘦身饮品,结果不见瘦身,反而还胖了几斤。对此,客服的回复是“可能是个体差异,我们只是食品,不保证可以减肥”。
  
  “我之所以下单,就是因为网红博主以‘测评’方式称该产品具有减肥效果。如果视频中说不一定能减肥,我肯定不会购买。”王女士气愤道,“这不就是表面分享经验,实则推销产品吗?”
  
  持续加大监管力度
  
  受访专家指出,一些网红通过夸大产品效果,甚至使用伪造的案例吸引想要减肥的消费者。根据广告法,这些行为已经属于违法行为,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识别和处罚这些行为可能存在困难。比如,网红可能通过模糊用词规避法律风险,或者频繁更换账号逃避监管。因此,加强监管力度和执法效率是关键。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缑小丰介绍,根据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商家通过虚构“减肥成功案例”、承诺“7天瘦10斤”或隐瞒副作用等方式误导消费者,即构成虚假宣传。例如,普通食品宣称具有“燃脂”“排毒”等疗效,违反食品安全法。若产品添加违禁成分,可能触犯刑法“生产、销售假药罪”或“诈骗罪”。
  
  在缑小丰看来,减肥博主以社交平台为基础,以自身减肥经历、体验、好物分享等为内容,通过嵌入减肥药广告和购物链接实现流量变现,属于商业广告,应显著标明“广告”。同时,使用“绝对化用语”,如“100%有效”“永不反弹”,此类宣传违反广告法。若平台为减肥博主提供宣传、推广服务,且构成商业广告,平台需要承担广告发布者或经营者的责任。
  
  他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对减肥广告实行“发布前备案制”,重点审查疗效宣传内容;电商平台可以通过AI技术拦截“月瘦20斤”等违规关键词,自动下架问题商品。许多减肥产品宣称含有“黑科技”或“独家配方”,但这些说法往往缺乏科学依据,监管部门需要建立更严格的审查机制,确保相关产品的宣传内容有科学依据,并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行为。
  
  “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作为信息传播和交易的主要渠道,应承担更多审核和监管责任。如要求所有带货内容明确标注广告属性,对健康类产品进行前置审核,建立快速投诉处理机制等。”缑小丰说。
  
  法治日报(2025年04月16日04版)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全面履职勇于担
  习语丨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
  李强:让广大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干实
  习近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第四集 凝心铸
您的旧衣服有新家了
 
  “分享”客户信息共同“致富”?违法!
  警惕“实习诈骗”陷阱
  【图说】“陷阱”
  防范保健品诈骗卷土重来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警惕“保健品”诈骗
  【漫画】不“值”
  抵制乱摆酒席 提倡节俭适度
 
  解说变戏说?乱象背后是需求之渴
  “禁令”荒唐的背后是能力不足
  商户牌匾“颜色禁令”是任性“官威”
  老年人沉迷网购是情感缺失表现
 
  快递暂行条例​*
  两办: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
  《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
Copyright 2013  ©  浪费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2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