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22亿元,日卖票不足20张, 大庸古城何以“冷”得发“热”? 斥资20多亿元建造的大庸古城,最近“冷”到发热,因为“人迹罕至”而进入人们视线:今年上半年仅2300人购票,日均购票人数不足20人。运营3年多,累计亏损已超5亿元。 张家界市古称“大庸”,有2200多年建城史。当地本想在山水自然资源之外,做强“大庸”这一历史品牌,增加老城休闲业态,让更多游客在“古城”度假、留宿,没想到游客“不买账”。真金白银几十亿元砸下去,却是回报寥寥,更一度传出“大半收入来自停车费”的行业笑柄,这直接让张家界旅游集团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有关公司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将启动预重整。如果重整不成,恐将面临破产。 前些年,建设“人造古镇”成为“落伍的时髦”。说他时髦,是因为当时新建古城古镇几乎是各地布局旅游的“统一动作”;说他“落伍”,是因为这些古镇建设,从布景、业态再到风格均严重趋同,与其说是古镇,不如说是标配臭豆腐大鱿鱼仿古商业街区。虽然一砖一瓦都在仿古,但商业项目的密集加入,处处透着蹩脚商业气,加上不少现代元素的“乱入”,让人心生一种“不古不今”的审美疲劳。时间长了,在社交平台上都很难发现几篇攻略,更不用说游客和收入了。 说到底,大庸古城只是众多失意古镇的缩影之一。同样在湖南,常德有几近“空城”的“桃花源古镇”,益阳有耗资百亿元却烂尾的“江南古城”。在过去一段时间,很多人造古镇投入不菲却收效不佳,最终只能门前冷落、归于沉寂。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共有古镇、古城约2800座,被纳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的仅300多座。多出来的“大头”,不少是披着古镇皮的仿古镇,依托某个民间典故、神话故事,或千年前当地古国,缺乏足够历史底蕴、知名度。 “无中生有”不是不可能成功,但古镇有极强的历史属性,历史底蕴不深、不实,对古镇古城经营的考验就越重,一旦项目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或同质化、商业化、房地产化严重,小镇就容易难逃“门可罗雀”的后果,开业之后迅速转冷。 旅游项目建设也是一种风险投资,经济大环境、项目定位、经营策略、后期宣传等都是影响项目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当然不能以“上帝视角”处处苛责,但大庸古城的案例也给不少地方“上了一课”:“旅游饭”并不好吃。 当前,大热之后大冷的网红城市并不少见,不少城市醉心于“接住泼天富贵”爽文叙事,似乎祭出旅游这一金字招牌,就能助燃经济,但很多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天水麻辣烫火后,当地投入大量精力希望通过旅游拉动经济,但数据显示一时爆火对经济带动作用有限;淄博烧烤火了,当地精力、资金投入不菲,但仍然不能改变淄博去年经济增速省内垫底的事实。不可否认旅游对经济确有拉动作用,但投资旅游也要看到旅游对经济拉动的局限性,看到投资“打水漂”的风险。慎言“泼天富贵”,才能更有耐心、定力测算文旅投资的投入产出比。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知易行难。我们今天站在局外的分析,大庸古城有关方面也未必不知道。恰如他们在若干年前的复盘,“国内古城古镇项目粗放化的扩张发展模式严重脱离市场实际,大庸古城找准合适的定位和市场发展空间是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 这正应了那句网络鸡汤——“懂得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话,对失意古城也同样适用。从这个角度看,在大庸古城经营惨淡的数据被公开之后,避免地方盲目投资、上马大项目,不能止于“震惊”了事。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