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浪费要闻 领导视线 浪费酷评 浪费现象 综合治理 浪费警示 浪费根源 专项探讨 浪费危害 产品黑榜 人物专栏 走向节约 浪费曝光
浪费观察 政策法规 资料总汇 理论研究 统计数据 国际信息 视频之窗 书刊园地 节约会展 变废为宝 生活妙招 专题荟萃 展 览 馆 社会广角
中国加速“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
加入时间:2025-04-21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作者:何磊静
 

  在江苏省徐州市一处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内,一批批废旧线缆被有序分类、拆解和精细化打包,最终分解成铜、铝等金属原材料被循环流通再利用。

  这是江苏省在电力行业的首家资源循环利用中心,每天有能力完成废旧线缆拆解约50吨。“按每年完成1万吨废旧线缆拆解计算,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近3万吨。”国网徐州供电公司物资部主任许航说,这个过程既避免了资源浪费,也有效防止污染环境,还能产生新的经济效益。

  这是中国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缩影。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显示,中国到2025年要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5万亿元。

  在位于宜兴市的江苏碧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机器持续运转,将污泥、厨余垃圾等有机废弃物转化成土壤改良剂、除臭剂等产品。

  “我们的业务足迹已遍布全球超60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总经理蒋子厚说。宜兴目前已形成完整的环保产业链,集聚上下游企业超5000家。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循环经济产业正在从过去的回收生意为主,发展为具有高科技、高质量属性的新产业。

  “新技术新工艺的突破对循环经济发展有强劲推动作用。无论是固体废弃物还是农作物再利用,中国近年来都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说,到2030年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有望接近10万亿元。

  这是在博鳌零碳示范区内的塑料再生流程科普展台上,工作人员演示塑料再生流程(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谢子艺摄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发布的《循环经济助力碳达峰研究报告(2023)》显示,到2025年底,循环经济对中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将超过30%。

  在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内,先进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每天能处理约500吨餐厨垃圾。据该园区一家环保企业总经理黄元宸介绍,大概有90%的厨余垃圾可回收利用做成营养土用于绿化堆肥,还可做成生物质天然气,并入城市管网。

  “不只是厨余垃圾,修剪掉落的树枝、落叶也可回收利用,可加工成生物质燃料棒,用作热电厂燃料。”黄元宸说,企业一天可处理100吨绿化垃圾,每年生产出来的燃料棒能卖到900万元。

  中国的闲置商品消费同样活力十足。南京正努力打造中国首个循环经济地标级消费目的地,今年新引进阿里巴巴旗下的闲鱼循环商店。作为国内数字化闲置交易平台的先行者,闲鱼目前注册用户已超6亿,每天有400多万商品发布,日均交易额突破10亿元。

  “目前中国闲置二手流通规模超过1.3万亿元,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其中线上交易约占40%,这也说明许多闲置交易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线下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闲鱼总裁丁健说。

  中国推出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指出,2023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3.36亿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专家表示,这代表闲置消费在循环经济中有巨大发展空间。

  “在扩内需、促消费的大背景下,二手闲置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加速闲置商品流通、释放新的消费潜能,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良性循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说。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全面履职勇于担
  习语丨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
  李强:让广大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干实
  习近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节约网微电影《拼车》
英国结束320年的纸币历史 发行塑料
 
  “分享”客户信息共同“致富”?违法!
  警惕“实习诈骗”陷阱
  【图说】“陷阱”
  防范保健品诈骗卷土重来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警惕“保健品”诈骗
  【漫画】不“值”
  抵制乱摆酒席 提倡节俭适度
 
  解说变戏说?乱象背后是需求之渴
  “禁令”荒唐的背后是能力不足
  商户牌匾“颜色禁令”是任性“官威”
  老年人沉迷网购是情感缺失表现
 
  快递暂行条例​*
  两办: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
  《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
Copyright 2013  ©  浪费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2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