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浪费要闻 领导视线 浪费酷评 浪费现象 综合治理 浪费警示 浪费根源 专项探讨 浪费危害 产品黑榜 人物专栏 走向节约 浪费曝光
浪费观察 政策法规 资料总汇 理论研究 统计数据 国际信息 视频之窗 书刊园地 节约会展 变废为宝 生活妙招 专题荟萃 展 览 馆 社会广角
对鸟类一赶了之不是办法
加入时间:2025-04-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任冠青
 

  “人在树下走,屎从天上来”,最近,郑州繁华闹市区一条让人又爱又恨的“天屎之路”引发关注。

  据大象新闻报道,纬一路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的闹市之中,道路两侧高大的法桐整齐排列,每年春夏都满树苍翠,吸引大量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夜鹭在此筑巢。然而,如此人鸟共处的“副产品”也让不少市民“头大”:在枝叶间飞来飞去的鸟儿可能随时“如厕”,使得路面上、停放的车顶上到处是白花花一片,一些路边商户不得不撑伞做生意,路过的行人也不时会被鸟屎“袭击”。

  有关“天降鸟粪”现象的治理问题,随之受到热议:有人提倡宽容,保障鸟类安稳生存繁衍的环境,也有部分市民和周边商户表示受到困扰,要求把鸟迁走、把树砍掉。

  其实,对于“天屎之路”的治理问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不管是为了保护鸟类家园而忽视市民苦恼,一味劝其“忍一忍”,还是为了减少鸟粪而强行赶走鸟类,恐怕都失之偏颇。在充分的公共讨论中达成文明共识,努力寻求兼顾各方利益的应对之道,可能才更符合精细化、人性化治理的理念。

  事实上,一些居民之所以主张迁走鸟类,更多是出于非常本能的抵触心理——毕竟,没有人喜欢随时可能被鸟粪“砸中”的狼狈感。在一些朴素的感知中,这些鸟可能就是不折不扣的“入侵者”,它们飞走后,也不难找到其他地方栖息。

  但是,据专家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夜鹭就飞到了郑州,在黄河南岸及附近鱼塘觅食,后被渔民惊扰,便迁至“天屎之路”附近。而且,夜鹭具有较强的恋巢性,强行迁走可能并不现实。

  在公共讨论中,这类围绕历史溯源和生态知识的讲解,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科普课。相信在了解事情始末、信息更加充分的情况下,也会有更多人超越直观感知的局限,激发出爱护动物的情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层面思考问题的解决之道。

  “天屎之路”并非这里独有,此前一些地方在应对心态和具体举措上的做法,值得关注和借鉴。比如,在宁波大学主校区进门的主干道两侧,也有一条类似的“天屎路”。对此,同学们打趣道:“对NBUer(宁波大学学生)来说,不体会一下‘屎’到临头的感觉,大学生活是不圆满的。”2024年,该校物理专业本科生路集善还以此为灵感,写了一篇推导“被‘天屎’击中概率”的论文。为了帮助师生抵御“天屎”,宁波大学也专门推出了“白鹭林下专用伞”。

  从营造爱护鸟类的社区氛围,到幽默以对的心态调整,再到具体可行的防护手段,宁波大学师生的做法,其实带来了不少启示。比如,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有趣的“玩梗”宣传、生态科普等,激发更多人的共情心态和环保意识,提高“人鸟和谐共处”的接受度。类似安装可移动树冠防护网、设置必要路段的遮挡连廊、发放雨伞和清洗剂等务实做法,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过路者和周边商户的困扰,有效缓解人鸟矛盾。

  此外,正如有专家所说的,夜鹭所代表的鸟类选择了郑州的“天屎之路”,本身就是对此处环境的高度认可,当出现更适宜的环境时,“它自然而然就去了”。

  因此,相较于当下粗暴地“一赶了之”,从长计议,科学开展绿植补种工作,有序规划湿地公园和鸟类栖息地,引导鸟类自然迁往合适的生活环境,才是更为负责、更加人性化的做法。

    (原标题:“天屎之路”让人又爱又恨,对鸟类一赶了之不是办法)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全面履职勇于担
  习语丨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
  李强:让广大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干实
  习近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脸被口罩压出血印 不愿让家人担心
醉驾等红灯睡了3小时 车撞大树仍没醒
 
  “分享”客户信息共同“致富”?违法!
  警惕“实习诈骗”陷阱
  【图说】“陷阱”
  防范保健品诈骗卷土重来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警惕“保健品”诈骗
  【漫画】不“值”
  抵制乱摆酒席 提倡节俭适度
 
  解说变戏说?乱象背后是需求之渴
  “禁令”荒唐的背后是能力不足
  商户牌匾“颜色禁令”是任性“官威”
  老年人沉迷网购是情感缺失表现
 
  快递暂行条例​*
  两办: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
  《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
Copyright 2013  ©  浪费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2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