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浪费要闻 领导视线 浪费酷评 浪费现象 综合治理 浪费警示 浪费根源 专项探讨 浪费危害 产品黑榜 人物专栏 走向节约 浪费曝光
浪费观察 政策法规 资料总汇 理论研究 统计数据 国际信息 视频之窗 书刊园地 节约会展 变废为宝 生活妙招 专题荟萃 展 览 馆 社会广角
当“孕期调岗”撞上法律红线:容错与监管如何补位?
加入时间:2025-04-19  来源:红网  作者:陈可昕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第四批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案例明确,用人单位不能通过变相调整工作岗位降低孕期女职工工资及福利待遇。赵某于2022年1月入职某科技公司任工程师,合同约定工资由基本工资3000元和项目津贴14000元组成。2023年2月赵某怀孕后,公司未经协商单方面宣布其退出项目组,仅按3000元每月发放工资。随后,赵某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依法裁决某科技公司按照赵某原工资待遇17000元每月的标准补齐赵某的孕期工资差额。
  
  此次典型案例的发布,既是对企业违法行为的警示,也暴露出部分用人单位仍在“钻空子”——以“项目调整”“岗位优化”之名,行“变相降薪”之实。
  
  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用人单位若需调整孕期女职工岗位,必须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女职工因身体原因无法适应原劳动;二是用人单位应当依据医疗机构的证明。但在赵某案例中,公司既未与她协商,也未提供相关依据,单方面将其调离项目组。这种操作模式在现实中并不罕见:有的企业将销售岗调整为无绩效提成的行政岗;有的将管理层“平移”至边缘部门;甚至以“关怀”名义将孕妇调至需频繁出差的岗位,倒逼其离职。这些“软性施压”手段,让法律规定的“特殊保护”沦为纸上谈兵。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规则执行中的“灰色地带”。部分企业利用劳动合同中“项目制工资”的条款,将基本工资压至最低标准,主要收入与项目绑定。一旦女职工怀孕,便以“退出项目”为由削减收入,既规避了直接降薪的法律风险,又实现变相降低成本的目的。在赵某的案例中,公司正是利用“项目津贴占工资大头”的结构,将其月薪从17000元压缩至3000元,降薪幅度达82%,远超合理范围。这种“合法外衣下的实质侵权”,考验着劳动监察的精准识别能力。
  
  最高法在典型案例中特别强调,保护孕期女职工权益需平衡“企业自主管理权”与“劳动者特殊保护”。但现实中,这种平衡常被打破:有的企业认为“养闲人”增加成本,有的担忧女职工休产假影响项目进度。这些顾虑催生出五花八门的规避手段——从设置隐性的绩效考核标准,到将孕期女职工排除在核心业务之外。而劳动者往往因取证困难、维权成本高选择隐忍,进一步助长了企业的侥幸心理。
  
  破解困局需多维度发力。其一,细化法律适用标准。当前《妇女权益保障法》虽明确禁止因怀孕降薪,但对“变相调岗”缺乏具体界定。可参考此次典型案例,将“未经协商单方调整工作内容”“实质降低劳动报酬”等情形纳入违法范畴。其二,强化劳动监察主动性。不少企业之所以敢打“擦边球”,是因为违法成本远低于守规成本。监管部门应建立孕期女职工用工备案制度,对频繁出现争议的企业重点抽查。其三,提升女职工维权能力。赵某的成功维权得益于她对劳动合同条款的清晰认知,但更多劳动者因不了解“项目制工资”的法律风险而被动受损。工会和法律援助机构需加强普法宣传,尤其在签订含绩效、津贴等浮动工资的合同时,明确提示潜在权益风险。
  
  法律条文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当17000元的月薪能被“合法”压缩至3000元,这不仅是对个体权益的侵害,更是对社会公平底线的挑战。最高法此次典型案例的发布,既是为企业划出红线,也提醒我们:保护孕期女职工权益,不能止于原则性规定,而要让每一条法律在用工管理、薪酬设计、争议处理的细节中真正落地。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全面履职勇于担
  习语丨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
  李强:让广大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干实
  习近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男子车窗丢烟头 60万特斯拉报废
海南省率先实现省级统筹区全国覆盖
 
  “分享”客户信息共同“致富”?违法!
  警惕“实习诈骗”陷阱
  【图说】“陷阱”
  防范保健品诈骗卷土重来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警惕“保健品”诈骗
  【漫画】不“值”
  抵制乱摆酒席 提倡节俭适度
 
  解说变戏说?乱象背后是需求之渴
  “禁令”荒唐的背后是能力不足
  商户牌匾“颜色禁令”是任性“官威”
  老年人沉迷网购是情感缺失表现
 
  快递暂行条例​*
  两办: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
  《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
Copyright 2013  ©  浪费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2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