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浪费要闻 领导视线 浪费酷评 浪费现象 综合治理 浪费警示 浪费根源 专项探讨 浪费危害 产品黑榜 人物专栏 走向节约 浪费曝光
浪费观察 政策法规 资料总汇 理论研究 统计数据 国际信息 视频之窗 书刊园地 节约会展 变废为宝 生活妙招 专题荟萃 展 览 馆 社会广角
武汉东湖躺椅走红,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公共空间?
加入时间:2025-04-18  来源:红网  作者:陆玄同
 
  近日,武汉东湖听涛景区16张普通躺椅的意外走红,成为一场城市公共空间认知的全民启蒙。没有标语、没有围栏,仅以错落石砖为琴键、以桂花树为屏障的设计,让游客在涛声与鸟鸣中躺下便“不想离开”。这不由地让人思考,在城市竞争从“拼经济”逐渐转向“拼幸福”的路线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公共空间?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创新该如何重构人与城市的契约关系?
  
  在东湖躺椅走红前,公园的座椅设计是长期遵循的“拒绝停留”治理逻辑,其核心功能被简化为“短暂停留的过渡站”,深层隐喻是城市对“非生产性时间”的排斥。而东湖设计师团队打破的,正是这种将公共空间工具化的思维定式。其实,躺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理退行的空间,人们在自然怀抱中能够回归孩童般的松弛状态。而真正的公共空间,应满足人的感官与精神双重需求。东湖躺椅的走红,正是对这种需求的朴素回应。对城市居民来说,在钢筋混凝土中疲于奔波时,一张能让人躺下的椅子,便成了精神的避难所。
  
  躺椅的宽大曲面设计颇具哲学意味。允许平躺的理念,本质是对个体生命节律的尊重。当游客可以自由选择盘腿冥想、侧卧听涛或与宠物嬉戏,这空间便不再是“管理对象”,而是“情感容器”。仔细审视,一座城市的发展,只有当技术、人才和包容在城市空间达成平衡,公共领域才会自然生长出治愈人心的力量。正如有市民所言,在躺椅上小憩,看着太阳角度缓缓变化,焦虑就会像湖面的波纹般缓缓消散。
  
  设计师刻意保留桂花树对视觉通廊的遮挡,将观景转化为听涛。当视觉霸权被打破,嗅觉(桂花香)、触觉(湖风)、听觉(涛声)的多维感知网络得以激活,就会形成独特的沉浸式疗愈场域。这种设计智慧,为高密度城市的焦虑治理提供了样本。东湖躺椅的爆红,本质是武汉“千园城市”战略的微观投射。从月湖公园的宠物友好型躺椅,到解放公园的梧桐光影剧场,公共空间的创新已形成体系化探索。
  
  传统城市治理常将“秩序”与“活力”对立,而东湖实践证明,适度的无序恰是创造力的温床。那些在躺椅上发呆的年轻人、写生的艺术家、即兴演奏的乐手,共同构成了城市文化的活性细胞。这种“松弛生产力”,正在改写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当资本主导的空间生产,转向日常生活实践,城市便不再是冰冷的建筑集合,而成为市民情感的栖息地。从成都天府绿道的露营区,到福州闽江公园的“躺平凳”,这些相继涌现的创新实践,为如何打造市民需要的公共空间提供了思考路径。
  
  站在更宏阔的时空维度,从北宋《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两岸的茶肆酒廊,到巴黎左岸咖啡馆的思想碰撞,人类对理想公共空间的追寻从未停歇。东湖躺椅的走红,本质上是市民对“城市权”的集体主张。每个人都有权拒绝被异化为城市机器的零件,转而成为空间叙事的主体。
  
  在东湖躺椅的木质纹路里,我们读到了一座城市的人文温度。这种温度不在于标新立异的设计技法,而在于对“人为何需要城市”的终极思考。我们应该学会,在机械运转的间隙,为灵魂留一张躺椅。而武汉用躺椅证明,真正的文明高度,恰恰在于俯身倾听的姿态。城市的公共空间,从来都不是建造设施,而是在编织让灵魂停泊的网。这张网接住的不仅是疲惫的身体,更在喧嚣与压力中,为人们的精神困境提供治愈的可能。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全面履职勇于担
  习语丨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
  李强:让广大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干实
  习近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男子车窗丢烟头 60万特斯拉报废
海南省率先实现省级统筹区全国覆盖
 
  “分享”客户信息共同“致富”?违法!
  警惕“实习诈骗”陷阱
  【图说】“陷阱”
  防范保健品诈骗卷土重来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警惕“保健品”诈骗
  【漫画】不“值”
  抵制乱摆酒席 提倡节俭适度
 
  解说变戏说?乱象背后是需求之渴
  “禁令”荒唐的背后是能力不足
  商户牌匾“颜色禁令”是任性“官威”
  老年人沉迷网购是情感缺失表现
 
  快递暂行条例​*
  两办: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
  《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
Copyright 2013  ©  浪费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2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