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厕所标识”,公共空间设计需平衡创意与实用
近日,抖音博主“刘刚”吐槽因误识标识进错厕所,引发诸多网友共鸣。这次的事件将部分商场和旅游景点厕所标识混乱、功能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再一次推向舆论的风口。这一争议不仅暴露出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形式大于功能”倾向,更折射出城市治理中人性化考量的缺失。这场看似偶然的“厕所乌龙”,实则揭开了当代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认知错位,即在“网红经济”裹挟下,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设计正在异化为设计师的自我狂欢。
当前,许多商场、景区的厕所标识设计过度追求“创意”,“高级感”沦为设计师的自恋表演,却忽略了基本功能,城市文明的温度便在符号的迷宫中悄然流失。例如,武汉一处公厕曾使用“凹”“凸”汉字作为性别标识,导致使用者需“解码”才能分辨。此外,部分标识仅用英文标注或位置隐蔽,对老年人、儿童及不熟悉外语的群体极不友好。
这些设计看似提升了空间美学,实则违背了标识“一目了然”的初衷。正如网友所言:“标识是给人方便的,不是给人添堵的。”标识混乱仅是表象,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功能布局的合理性。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将“看不懂的标识”作为营销噱头,吸引年轻人在社交媒体打卡,却忽视了公共设施服务全民的基本属性。
解决这一问题需多方协同。我国虽早有《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推荐性标准,男性穿西服、女性穿裙子的图形,但因非强制性,导致执行松散。对此可推行地方性强制规范,要求标识必须包含中文字及通用图形。明确禁止晦涩符号如纯几何图形、生僻文化元素,同时允许在标准框架内融入地域特色。例如西安火车站以兵马俑、唐仕女剪影搭配文字,既直观又彰显文化。商业空间在追求设计感时,需增设人工引导、电子导航等辅助措施,弥补抽象标识的不足。
城市文明不仅体现在摩天大楼与网红地标,更藏于厕所标识是否清晰、垃圾桶是否易寻等细节中。当设计者将“高级感”凌驾于功能性之上时,公共空间便背离了服务本质。唯有以标准化为基础、以人性化为内核、以创意为点缀,才能实现公共资源“既中看又中用”的终极目标。
作者:索朗卓玛(华南理工大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9/97/149305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