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浪费要闻 领导视线 浪费酷评 浪费现象 综合治理 浪费警示 浪费根源 专项探讨 浪费危害 产品黑榜 人物专栏 走向节约 浪费曝光
浪费观察 政策法规 资料总汇 理论研究 统计数据 国际信息 视频之窗 书刊园地 节约会展 变废为宝 生活妙招 专题荟萃 展 览 馆 社会广角
形式主义的三种“新马甲”
加入时间:2024-09-28  来源:网信河南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已经进入了第6个年头。基层干部的减负获得感逐渐增强,减负期待值也随之提高。值得关注的是,形式主义并未销声匿迹,反而披上了一些“新马甲”。

  

  这些“新马甲”常以规范化、制度化、数字化的华丽外衣,包裹着空洞的内容,以更加隐蔽、复杂的形式潜伏于各项工作之中,令人防不胜防,其危害不容小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形式主义的三种“新马甲”。

图源:视觉中国

  一、无意义值班的“变形记”

  

  无意义值班,顾名思义,是指那些缺乏实质性工作内容、仅为应付上级检查或满足形式要求而设立的值班制度。它背离了值班制度设计的初衷——即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转而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无实物表演”。

  

  比如,“打卡式”值班。在这种模式下,值班人员按时到岗,签到,或者拍张到岗值班的照片发给领导等后,便陷入了无事可做的境地。比如某些学校为了维护校园安全,安排教师在休息时间值守校园,加重了一线教师负担。

  

  比如,“空壳式”值守。有些既不直接面对一线突发情况、也不需要在节假日设置服务窗口的单位,值班有时沦为一种形式上的存在。值班人员到岗后,只为接纪委监委或者目标办、巡察办的“查岗”电话,而非有实质工作内容,让值班制度形同虚设。

  

  比如,“泛滥化”轮排。一些单位在安排值班时,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追求“全面覆盖”,要求所有部门、所有岗位都安排值班。特别是在一些在编人员较少的单位,处长不够科长凑、科长不够科员顶,有时一个人在一个月内要多次值班,周末和节假日越来越“碎片化”。

  

  再比如,“避责化”安排。当“一出问题就会追究领导责任”成为常态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在值班工作的安排上出现了“避责化”的倾向。他们情愿采取相对保守和僵化的策略,即所谓的“人海战术”,让部分工作人员留岗待命,以此来规避因值班疏忽可能带来的问责风险。

  

  值班制度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及必要性,但不应成为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的工具。减少无谓的形式,优化排班制度,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责任追究机制,让每一次值班都充满意义。

图源:视觉中国

  二、巡视巡察的“应激症”

  

  巡视巡察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手段,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然而,一些单位或部门在面对巡视巡察时,出现了过度的应激反应,滋生了一系列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比如,“过度自查自纠”的自我折腾。有些单位在迎检前,就进入一种“全面备战”“全民皆兵”状态,无论工作是否与迎检直接相关,都要进行细致的准备和包装。为了迎接上级关于工作作风的专项检查,不仅将办公室重新布置得整洁有序,还组织多次模拟演练,确保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对检查组的提问对答如流。部分单位或部门在迎检过程中,将自查自纠的范围无限扩大,甚至延伸到了干部职工的私人领域,侵犯个人隐私权,如不定期检查手机微信、电话记录等,查看有没有聊与上班无关的内容,导致干部职工上班时不得不准备多部手机来应对这些侵权行为。

  

  比如,“以迎检为中心”的重心失衡。在巡视巡察期间,一些单位或部门的工作重心发生偏移,原本应当正常开展的业务工作被搁置或简化处理,取而代之的是反复地自查自纠、材料整理和汇报演练。群众等待办理的业务被搁置,急需解决的问题被忽视,这种“迎检优先”“迎巡至上”的做法,无疑偏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破坏了原有的管理秩序和工作氛围,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比如,“唯材料论”“唯台账论”有所抬头。面对巡视巡察,部分单位或部门过于注重表面文章,投入大量精力雕琢完善的汇报材料、整理齐全的台账、制作多样化的展板。这些材料台账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空洞无物,无法真实反映单位的实际状况和工作成效。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单位或部门为了追求“好看”的材料,不惜弄虚作假、夸大其词甚至编造虚假数据和业绩来掩盖问题和不足。

  

  再比如,问责压力传导失真。在巡视巡察过程中,问责机制本应起到督促整改、推动工作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整改和问责压力却往往被层层加码、逐级传导给机关处室、下级部门和干部,加剧了基层干部的焦虑和压力。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各种问责检查和考核评估,导致无法集中精力开展实际工作。这种“避责式”“甩锅式”的应对方式,不仅违背了问责机制的初衷,也削弱了巡视巡察的实效性和权威性。

  

  巡视巡察“应激症”之所以产生并持续存在,一方面,源于部分单位或部门对巡视巡察的认识存在偏差,将其视为一种“政治任务”而非“自我提升的机会”。另一方面,当前的问责机制和考核体系不够完善,使得基层干部在面对巡视巡察时不得不采取一些“策略性”的做法来应对。此外,一些单位或部门在内部管理上也存在缺陷和漏洞,如职责不清、权责不明、沟通不畅等问题,也为巡视巡察应激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持续深化整治图源:新华社

  三、无时不刷的“存在感”

  

  屡禁不止的作秀造势、五花八门的考核评比、重复繁杂的填表留痕……这些“刷存在感”的场景和招数,消耗了基层干部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助长了作风漂浮之风,让一些干部沉浸于表面的光鲜亮丽,忽视了工作的本质和群众利益。

  

  比如,会议与文件的“悬浮化”。在某些单位,会议成了展示上级和领导“存在感”的最佳舞台。会议一个接一个,文件一份接一份,线下会议不好开就线上开,红头文件不好发就发白头、口头,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在忙碌、在尽责。然而,一些会议与文件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与目的,有的“年年岁岁老一套”,导致基层干部应接不暇,成了“会议专员”“文件专员”“台账专员”。在大屏前、会场里多了,在一线、在现场自然就少了。甚至,有的单位竟然组织召开关于“如何减少会议”的会议。

  

  比如,被动参与的“内卷式”忙碌。在“刷存在感”的风气下,基层干部们不得不陷入一种“内卷化”的竞争状态。一些地方的考核体系过于重视表面形式和数量指标,如会议次数、文件数量、检查频率等,促使一些干部为了完成考核任务,不得不热衷于“刷存在感”。在属地管理和“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下,一些职能部门往往将任务和责任转嫁给基层。面对过多的考核、问责压力,基层干部不得不通过增加会议、文件、检查等形式来“证明”自己的工作和尽责。整体看,邀功型形式主义少了,避责型形式主义多了。

  

  比如,调研与检查的“剧本化”。在一些地方,调研时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检查时只看材料、不问实效,演变成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一些干部为了显示自己的工作成果,不惜搞“材料美颜”“成果拼盘”。有的单位在迎接检查时,一遍遍“排练”检查流程、汇报内容,在一些“热门”的调研点,村干部成了“解说员”,群众天天“跑龙套”。这种“精心准备”的背后,是干部群众对“刷存在感”的无奈与妥协。

  

  再比如,形式主义的“样板工程”。一些“盆景式”的样板工程屡见不鲜,这些工程往往只注重外表的光鲜亮丽,却忽略了实际效用与民生需求,导致一些“民心工程”变成了“闹心工程”。有的地方为了迎接上级检查,花费大量资金对沿街建筑进行粉刷,却忽视了背街小巷的脏乱差问题。这种“面子工程”的背后,是某些人“刷存在感”“造景造势”的扭曲心态在作祟。

乱作为之手 图源:新华社

  要改变这些现状,得从根子上动手。首先,得给会议和文件“瘦身”,去掉那些不必要的、重复的,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去做实事。其次,得改革考核方式,别让“留痕”成了评价工作的唯一标准,得看重实际成效和群众满意度。此外,得加强监督,对那些热衷于“刷存在感”的干部,该提醒的提醒,该批评的批评,该处理的处理,让实干成为基层的主流风气。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什么问题反映强烈就关注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指尖负荷中解脱出来,把“为人民服务”写在广阔大地上、写进群众心坎里。

  

  (来源:今豫网言)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全面履职勇于担
  习语丨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
  李强:让广大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干实
  习近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环球时报:拙劣英语标识将被更正
家长学生疲于奔命 假期怎么越过越忙?
 
  “分享”客户信息共同“致富”?违法!
  警惕“实习诈骗”陷阱
  【图说】“陷阱”
  防范保健品诈骗卷土重来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警惕“保健品”诈骗
  【漫画】不“值”
  抵制乱摆酒席 提倡节俭适度
 
  解说变戏说?乱象背后是需求之渴
  “禁令”荒唐的背后是能力不足
  商户牌匾“颜色禁令”是任性“官威”
  老年人沉迷网购是情感缺失表现
 
  快递暂行条例​*
  两办: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
  《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
Copyright 2013  ©  浪费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2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