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浪费要闻 领导视线 浪费酷评 浪费现象 综合治理 浪费警示 浪费根源 专项探讨 浪费危害 产品黑榜 人物专栏 走向节约 浪费曝光
浪费观察 政策法规 资料总汇 理论研究 统计数据 国际信息 视频之窗 书刊园地 节约会展 变废为宝 生活妙招 专题荟萃 展 览 馆 社会广角
疏堵并举 引导学生远离“烟卡”沉迷
加入时间:2024-04-08  来源:本站  作者:jynf
 
  一段时间以来,在广西北海经营便利店的李菲(化名)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时常有小学生在收银柜台前,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香烟架上的烟草制品,不断地询问价格。他仔细观察后发现,很多放学后成群结队一起走的小学生,几乎每人手里都拿着一个甚至几个香烟盒,里面装满了颜色各异的“烟卡”。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烟卡”近来在广东、广西、湖南、海南等地小学校园中流行起来,一些学生拍“烟卡”上瘾。
  
  “烟卡”即从卷烟盒上剪下来的烟标,再折叠制作成纸牌大小的卡牌。玩“烟卡”游戏的规则很简单,参与者蹲坐或趴在地上,竞相出牌,一方通过拍地或拍空气的方式让“烟卡”翻面,赢家就能带走这张“烟卡”。该游戏起源于70后、80后的一种经典游戏——纸牌游戏,只不过,彼时的孩子是自己用各种废纸折叠纸牌,如今的孩子玩“烟卡”游戏,为收集不同品牌的烟盒,会向吸烟的家人索要,或要求家长在网上购买,或自己去便利店购买,甚至直接向陌生人索要烟盒……
  
  有人可能要说,既然一些70后、80后玩过折叠的纸牌游戏,如今的孩子玩“烟卡”游戏,不必大惊小怪,谁不是这样过来的?此言差矣。
  
  且不说,孩子们经常直接趴在地上拍“烟卡”很不卫生,去垃圾桶捡“烟卡”容易沾染细菌生病,据报道,一些孩子玩“烟卡”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上课时仍在悄悄欣赏“烟卡”,或偷偷拍卡“练手法”,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的孩子还形成一种攀比心理,别人有的“烟卡”,自己不仅要有,还要更好更多;另外,有的孩子还会形成从众心理,他们认为别人玩“烟卡”,自己不玩会遭到排挤,当玩“烟卡”成为一种社交需求,焉会不对更多学生造成过度消费等不良影响?据说不少孩子活跃在“烟卡”交流群,纷纷拍照晒出各自的“烟卡”炫耀,这就是明证。
  
  更重要的是,玩“烟卡”会导致未成年人更早地接触烟草制品。有的孩子为收集烟盒,在一旁等吸烟者抽完最后几根烟,造成“二手烟”危害,更有甚者,在耳濡目染之下过早成为“小烟民”;在一些学生中间,拍“烟卡”已脱离游戏层面,正在升级为“赌博”,大家先押注,输的同学要把相应数量“烟卡”给赢的一方,也可以直接给现金或其他物品。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暴力没收、撕毁“烟卡”的处理方式不可取,会伤害孩子与大人之间的感情,还可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从公开购买发展到暗地里购买。正确的做法是向孩子解释吸烟的危害,以及“烟卡”游戏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出不沉迷、不攀比、不买卖“烟卡”、不吸烟等要求。学校应积极向学生宣讲烟草危害、各类游戏成瘾的危害、不尝试吸烟、劝阻他人吸烟、拒绝吸二手烟等控烟知识,做好防止学生沉迷“拍烟卡”游戏的教育。
  
  有律师指出,根据我国《烟草专卖法》的相关规定,无论“烟卡”是从烟盒上剪下来的还是仿制的,都不能向未成年人销售。私自将烟草厂家的商标印刷销售,涉嫌侵害注册商标持有人的合法权益,更是属于违法行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监管部门应像以前对待针对小学生的抽奖卡牌等商品一样,坚决予以禁绝。一些唯利是图的商家为赚取钱财,可谓绞尽了脑汁,监管力度必须跟上。
  
  北京青年报(2024年04月08日第A02版)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肖捷:依法推进节能工作高质量开展
  习语丨“要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全面履职勇于担
  习语丨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
 
环球时报:拙劣英语标识将被更正
河北昌黎:昔日废弃矿坑 打造碣石国家
 
  谨防政务APP成形式主义“包袱”
  申领创业补贴莫让中介钻空子
  成都市消委会警示:“汽车统筹险”是假保险
  警惕“吃谷”低龄化
 
  “有毒”的他们 “中毒”的我们
  整治违规吃喝 不能任性“了之”
  别碰 有毒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以举报代管理是懒政思维
  回怼民声背后是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
  滥用“按有关规定办”是一种不作为
  解说变戏说?乱象背后是需求之渴
 
  网信部门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适用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两办: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
Copyright 2013  ©  浪费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2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