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浪费要闻 领导视线 浪费酷评 浪费现象 综合治理 浪费警示 浪费根源 专项探讨 浪费危害 产品黑榜 人物专栏 走向节约 浪费曝光
浪费观察 政策法规 资料总汇 理论研究 统计数据 国际信息 视频之窗 书刊园地 节约会展 变废为宝 生活妙招 专题荟萃 展 览 馆 社会广角
小学生作业“熔断”,更关键的是提高功课质量
加入时间:2024-04-07  来源:本站  作者:jydcc
 
  “超过晚上9:30,写不完的作业也不用做了”……日前,广西南宁一所小学推出的教育教学新规,在家长群体中引发讨论。

  按照这份最新举措,学校要求每晚9:30后,学生要停下作业安心休息,即使未能完成课题,第二天也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校方称,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孩子们获得充足的休息。

  学校此举的初衷不无道理。今年世界睡眠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就显示,按照《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对中小学生睡眠时长的要求,超三成受访家长表示孩子睡眠时长未达标,52.2%的受访家长认为应避免给孩子过多课外压力。确保孩子不因过多功课成为熬夜“特困生”,有利于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只是,在作业“熔断”机制的具体操作上,不少家长也提出一些非常现实的担忧。比如,不同孩子的自律程度有所差异,若是到点就“熔断”,会不会让一些学生有意拖延“划水”,反而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如此一来,岂不是会加剧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

  其实,布置作业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巩固白天所学,帮助学生查缺补漏。要解决作业到点“熔断”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还是需回归到这一核心目标上来。

  首先,有必要好好调查研究:为什么一些小学生的作业会做到这么晚?这背后缘故可能因人而异:有的是孩子习惯放学后贪玩,拖到很晚才开始动笔写作业,或是效率不高,边写边玩;有的是功课量太大,必须投入大量时间才能完成;有的是家长“加码”布置额外课业;有的则是作业整体难度较高,学生时常会卡在难题上无法推进。

  明确症结所在后,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针对贪玩问题,可以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专注力。比如,家长要有意识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督促孩子及时动笔做功课,避免养成熬夜写作业的习惯。

  任课教师也有必要提升作业要求质量,拒绝高强度、重复性的刷题模式,而是要精准、科学地帮学生巩固提高,提升学习效率。在作业难度设计上,也要尊重学习规律,注意梯度搭配。有家长就表示,辅导孩子功课时,发现刚开始都是入门级题目,作业很快完成,进入二年级,局势发生了鲜明转变,作业量和难度都有明显增加。学习应当是循序渐进的,类似“过山车式”的转变,不仅不利于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之间平稳过渡,还可能打击其信心、徒耗时间。

  事实上,教师不是不可以在作业中设置难题,学生因为遗漏了某个知识点,在做题时卡住也很正常。简单直接地要求“过了晚上9点半就叫停作业”,恐怕无法保障日常学习的完整性,也不利于孩子形成善始善终的观念。对此,老师不妨引导学生树立整体的时间管理意识,在对某个题“久攻不下”后,可以先完成其他作业,并在第二天设置答疑环节,针对学生的难点集中解答。如此,才算完成了学习的一个小“闭环”。

  为中小学生作业减负是大势所趋,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就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一个最简单的算术题是:当作业时间压缩后,唯有提升作业质量和学习效率,才能既保障学生有充足睡眠,又确保孩子们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肖捷:依法推进节能工作高质量开展
  习语丨“要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全面履职勇于担
  习语丨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
 
《巡视利剑》第一集:利剑高悬
吉林:多种珍稀物种重现大布苏保护区
 
  谨防政务APP成形式主义“包袱”
  申领创业补贴莫让中介钻空子
  成都市消委会警示:“汽车统筹险”是假保险
  警惕“吃谷”低龄化
 
  “有毒”的他们 “中毒”的我们
  整治违规吃喝 不能任性“了之”
  别碰 有毒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以举报代管理是懒政思维
  回怼民声背后是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
  滥用“按有关规定办”是一种不作为
  解说变戏说?乱象背后是需求之渴
 
  网信部门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适用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两办: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
Copyright 2013  ©  浪费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2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