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浪费要闻 领导视线 浪费酷评 浪费现象 综合治理 浪费警示 浪费根源 专项探讨 浪费危害 产品黑榜 人物专栏 走向节约 浪费曝光
浪费观察 政策法规 资料总汇 理论研究 统计数据 国际信息 视频之窗 书刊园地 节约会展 变废为宝 生活妙招 专题荟萃 展 览 馆 社会广角
伪专家横行,如何让专业知识不再“失声”?
加入时间:2025-07-06  来源:红网  作者:邓桂芳
 
  社交平台上,“博士学姐”“金融大V”“医美专家”屡见不鲜……近日媒体调查揭露,不少所谓“专家”实为“李鬼扮李逵”,尤其是医疗、金融、农业等领域,已成为伪专家的重灾区。有的传播伪科学误导公众;有的推销课程、诱导投资,甚至直接实施诈骗;有的推销无效产品坑害农户……种种乱象表明,伪专家的影响已不仅是信息污染,甚至产生了实质性的社会危害。(7月3日新华网)
  
  中央网信办已将整治“伪专业”信息纳入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但治理绝非一日之功。伪专家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本质是专业权威与公众需求之间的断层在作祟——当真实知识困于学术高墙,虚假人设便成了填补空白的“替身演员”。
  
  公众对专业知识的迫切需求,为伪专家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健康养生、投资理财、农业生产等知识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渴望获取专业指导以解决实际问题。大数据时代良莠不齐的信息让公众在信息海洋中迷失,难以找到权威、易懂的内容。真正的专业知识往往深藏于学术期刊、专业书籍中,或是被复杂的术语包裹,无法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大众。这种供需失衡的现状,使得伪专家能够凭借夸张的标题、煽动性的语言,轻易吸引公众眼球,填补知识需求的空白。
  
  专业权威在知识传播中的困境,加剧了双方的断层。一方面,学术评价体系的导向偏差,让专家学者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学术成果产出上,科普工作被边缘化。在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普成果难以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中得到认可,导致专家缺乏参与科普的动力。另一方面,知识传播渠道和方式存在局限。新兴的社交平台更倾向于推送娱乐化、情绪化内容,专业知识因不够“吸睛”难以获得流量扶持;而传统的科普渠道如讲座、书籍等,又因门槛较高、传播范围有限,无法满足大众需求。双重困境之下,真正的专业权威在知识传播战场上逐渐“失声”。
  
  要解决伪专家乱象,关键在于疏通专业知识传播脉络,搭建权威与大众间的高效沟通桥梁。学术机构需破除“唯论文”评价体系,将科普成果纳入考核,激励专家走出“象牙塔”;媒体平台需优化算法机制,为专业内容预留流量入口,严格审核账号资质,推行专业认证制度。同时,通过多元传播渠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用信息,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形成双向互动的知识传播闭环,构建起信任稳固、知识共享的良性生态。
  
  当权威不再失语,当知识不再有鸿沟,伪专家自然会失去生存空间,我们的网络环境也将回归真实与理性。

  作者:邓桂芳(湘潭大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96/15101771.html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肖捷:依法推进节能工作高质量开展
  习语丨“要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全面履职勇于担
  习语丨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
节约粮食 从我做起
 
  当心形式主义向屏幕蔓延
  理性看待情感消费 警惕“玄学智商税”
  谨防政务APP成形式主义“包袱”
  申领创业补贴莫让中介钻空子
 
  “有毒”的他们 “中毒”的我们
  整治违规吃喝 不能任性“了之”
  别碰 有毒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以举报代管理是懒政思维
  回怼民声背后是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
  滥用“按有关规定办”是一种不作为
  解说变戏说?乱象背后是需求之渴
 
  网信部门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适用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两办: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
Copyright 2013  ©  浪费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2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