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行道上密密麻麻的石墩,反打城市文明的脸 |
加入时间:2025-02-25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高路 |
|
|
|
|
涉事广东某校门前的石墩。微博截图
又多了一个对付流动摊贩的“利器”——石墩。近日,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大门一侧的人行道上被放置大量石墩一事,受到广泛关注。据悉,学校位于东莞厚街,当地城管部门表示,相关石墩系校方为阻止流动摊贩在校门口摆摊而私自设置,已要求学校移除,确保道路畅通。
“事出有因”是城市与流动商贩之间博弈时最常提及的理由,这次也不例外。学校门口聚集了大量流动商贩,占据人行道,不仅影响交通安全和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污染环境,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整治是必要的,但如何治理却需要讲究方法。如此多的石墩,延绵如此长的距离,行人不得不小心翼翼才能安全通过,稍不留神就可能撞上石墩。如果有老年人经过,万一绊倒摔伤了怎么办?自行车、电动车会不会被挤到机动车道上去?这不是埋下了更大的安全隐患吗?学校是否考虑过这些问题?
所谓的“私自设置”也无法掩饰管理部门的失职。辖区内的人行道上出现这么多石墩,城管部门难道不知情?让学校移除只是处理问题的开始。学校并非职能部门,为何要将手伸到校园以外,管起闲事来?这里面是否还有其他隐情?只有将这些原因调查清楚,找到责任人,才能还原事情的真相。
其实,不止东莞,很多地方都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公园里给躺椅装钢管,天桥下立锥子……如今东莞又出现了堪比麻将席的石墩。这些行为有一个共通之处:简单粗暴。这种城市管理理念中存在一个很大的思维盲点,那就是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如果流动商贩摆摊是不文明行为,那么在人行道上设置石墩,影响行人正常通行,难道不是另一种不文明行为?相比之下,后者对城市文明的破坏力更大,对城市形象的负面影响也更严重。城市如此对待行人,行人会怎么想?游客又会怎么想?用石墩阻止流动商贩进入,不过是用一种不文明取代另一种不文明罢了。
对不文明行为的定义不能有双重标准,否则就会产生更大的不文明。事情看起来是好心办了坏事,实际上深刻反映了对文明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学校不堪其扰,城市管理部门应首先拿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思考如何在满足学生需求和维持城市秩序之间取得平衡。更要认识到,流动商贩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阻止他们在校门口摆摊带来的不文明行为有很多办法,其中最有效的不是“堵”,而是“疏”。给流动摊贩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而不是一刀切地拒绝。
近年来,整个社会都深刻认识到了流动摊贩在活跃城市经济、丰富城市生活、提升城市魅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并反思一刀切做法的合理性。已经有不少城市向流动摊贩敞开了大门,或放宽对流动摊贩、沿街商铺的限制,或开辟更多专供流动摊贩的交易场所。这些举措既给了流动摊贩活动空间,又不影响正常的通行秩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流动摊贩可以也应该与城市文明共存,不仅不会成为累赘,反而是一大助力。
当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同一座城市也并非每个区域、每条街道都适合向流动商贩放开。有些地段、马路确实不适合流动商贩聚集,这是事实。城市需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扬长避短,这远比在马路上立几个石墩要文明得多,也有效得多。
潮新闻客户端评论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