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浪费要闻 领导视线 浪费酷评 浪费现象 综合治理 浪费警示 浪费根源 专项探讨 浪费危害 产品黑榜 人物专栏 走向节约 浪费曝光
浪费观察 政策法规 资料总汇 理论研究 统计数据 国际信息 视频之窗 书刊园地 节约会展 变废为宝 生活妙招 专题荟萃 展 览 馆 社会广角
过度包装治理:绿色消费的觉醒之路
加入时间:2025-06-09  来源:消费日报网  
 

  过度包装如同附在消费市场的“寄生虫”,一边吸食资源,一边制造虚幻的“高端”幻象。日前,青海省消费者协会联合陕西、甘肃、宁夏等11地消费者组织向广大消费者和经营主体共同发布商品过度包装消费提示,再次将这一顽疾推至聚光灯下。

  商家对过度包装的沉迷,本质是利益算计的产物。某品牌粽子包装成本占售价45%的案例揭示:当实体商品利润趋薄时,包装便成了溢价工具。皮革、木材、刺绣等奢华材质的堆砌,能将普通商品包装成“礼品经济”的载体,价格随之上浮30%至50%。这种“包装溢价”模式在茶叶、化妆品领域尤为明显。某茶企通过模块化设计缩减包装体积60%后,运输成本降低25%,销售额反而增长18%,印证了过度包装实为资源错配。

  更隐蔽的利益链在于,过度包装催生了“包装产业链”。从设计公司到材料供应商,再到印刷厂商,整个链条依赖“冗余包装”生存。当企业将15%的销售额投入包装时,这部分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形成“商家赚吆喝、消费者买单”的畸形循环。

  消费者并非过度包装的被动接受者。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显示,43.5%的受访者明知是过度包装仍选择购买,折射出深层心理需求:在“面子文化”驱动下,包装成为身份象征和社交货币。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标榜“轻奢”“限量”的月饼礼盒,其包装成本占比超30%的商品销量是普通包装的2.3倍。这种“买椟还珠”的消费行为,实质是社会价值观物化的体现。

  尽管《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明确规定“百元以上月饼包装成本不得超过售价15%”,但执法现实充满博弈。在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的案例中,有些企业包装成本占比达31%,却仅被责令整改,未受实质性处罚。这种“高举轻放”的监管模式,源于标准执行存在灰色地带:包装层数、空隙率等指标需专业检测,消费者难以自行判断,导致监管取证成本高企。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现行法规对“过度包装”的界定仍留有模糊空间。例如,对药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包装限制缺失,使得这些品类成为监管盲区。当企业将过度包装从食品化妆品向其他领域转移时,治理成效便大打折扣。

  要撕开过度包装的“伪高端”画皮需多管齐下。相关法规亟待完善,包装成本占比可以纳入企业信用体系,对违规者实施联合惩戒;通过创新技术,推广可降解材料和模块化设计,降低绿色包装成本;重塑消费文化,通过环保标识、碳积分等机制,引导消费者关注商品本身价值。

  过度包装之困,本质是发展模式之困。当企业从“包装竞赛”转向“品质竞争”,当消费者不再为虚荣买单,当监管利剑真正斩断利益链条,被过度包装的商品方能回归其本来面目——包装是保护商品的“外衣”,而非遮掩平庸的“面具”。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肖捷:依法推进节能工作高质量开展
  习语丨“要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全面履职勇于担
  习语丨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
 
实拍重庆“僵尸车集中营”
周恩来侄女:伯父从不为家人亲友牟利
 
  “售后补偿”藏骗局
  警惕“吃谷”低龄化
  警惕抄袭文件背后的形式主义
  警惕“温情”的形式主义
 
  节约用水
  “有毒”的他们 “中毒”的我们
  整治违规吃喝 不能任性“了之”
  别碰 有毒
 
  以举报代管理是懒政思维
  回怼民声背后是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
  滥用“按有关规定办”是一种不作为
  解说变戏说?乱象背后是需求之渴
 
  网信部门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适用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两办: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
Copyright 2013  ©  浪费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2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