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浪费要闻 领导视线 浪费酷评 浪费现象 综合治理 浪费警示 浪费根源 专项探讨 浪费危害 产品黑榜 人物专栏 走向节约 浪费曝光
浪费观察 政策法规 资料总汇 理论研究 统计数据 国际信息 视频之窗 书刊园地 节约会展 变废为宝 生活妙招 专题荟萃 展 览 馆 社会广角
破解老人沉迷手机困局需多方共织防护网
加入时间:2025-04-07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唐传艳
 
  据《工人日报》报道,“奶奶天天刷手机到凌晨,一验光发现近视2300度,机器都打不出验光结果,怎么劝他们都不听。”日前,山东菏泽一70岁老人因玩手机导致近视2300度的消息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家中的网瘾老人同样引起了他们的担忧。如今,有不少年轻人调侃“爸妈玩手机比我还狠”,甚至通过设置“青少年模式”帮父母戒除网瘾。有关专家认为,原本为消遣而使用的手机,正在悄悄吞噬部分老年人的健康与安全感,对此须予以高度警惕。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群体在全体网民人数中占比达到14.3%,即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573亿。随着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智能手机不断普及,未来老年网民只会更多。从现实情况看,沉迷手机的老人越来越多,这部分老人不仅眼睛面临伤害,还可能导致生物钟紊乱引发多种疾病。
  
  老年人沉迷手机的危害,首当其冲是需要付出健康代价。长时间低头刷屏加剧颈椎病、干眼症,过度用眼甚至诱发青光眼;熬夜追剧、看直播打乱作息规律,间接影响心脑血管健康。更令人担忧的是,直播间里“三无”保健品以及养生秘方取代专业医嘱等做法,更会埋下巨大的健康隐患。老人因玩手机导致近视2300度,虽然属于极端个案,却是网瘾老人面临健康危害的一个缩影。
  
  比身体损伤更加隐蔽和难以逃避的危害,是手机依赖导致的认知与情感问题。许多空巢老人将手机视为排解孤独的“电子伙伴”,算法却利用老年人的这种心理,用猎奇的内容、虚假的关怀等进行精准推送,导致一些老年人越陷越深。尤其是直播间里的“叔叔阿姨”等虚情假意的称谓,养生账号“再不保养就晚了”的恐吓式营销,都让老年人深陷情感绑架。面对老年人的手机过度依赖,许多子女试图用“青少年模式”强行干预,甚至掐断家中网络,结果往往引发争吵,不少老人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子女们则普遍因不知如何劝导而感到焦虑。
  
  破解老年人沉迷手机困局,首先要压实平台的责任。当前算法一味追求流量至上,用自动播放、精准推送等方式,将老年人锁在低质内容中。优化推荐机制,需要减少猎奇短剧、虚假养生内容流量,并优先推送科普、文化类优质信息。此外,还有必要在相关软件上开发出更多适老化功能,如用眼时长提醒、亲情账号联动等,让长时间沉迷的老年人能够及时得到劝导和技术限制。
  
  除了技术手段,更需要家庭与社会共同织就防护网。子女要教会父母使用视频通话、线上挂号、运用智能工具等实用功能,减少老年人对劣质内容的关注。子女更要引导父母放下手机,去拥抱丰富的线下生活,用线下的互动填补老年人的空虚。社区、养老机构等应开设更多有益于老年生活的讲座,组织兴趣社团、扩大老年大学学位、开放公共文化场馆等,让老年人在屏幕之外有更多选择。
  
  破解“老年人沉迷手机”这道考题,需要平台不断优化完善生态治理,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用更加有力的措施保护好老年人;需要子女付出真心耐心,用陪伴重建两代人之间的信任;更需要社会创造更多健康有益、引人入胜的娱乐消遣项目,帮助老年人走出手机沉迷。通过多方齐心协力,让老年人能健康“触网”,既享受到数字红利,又避免因沉迷其中而受到伤害。
  
  北京青年报(2025年04月07日第A02版)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习语丨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
  李强:让广大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干实
  习近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推动打击治理跨境赌博工作取得新突破
 
孔明灯吸入客机发动机 航班被迫延误
山东荣成再现上千天鹅“回家”越冬
 
  莫让儿童成为流量规则下的数据商品
  莫让“整改复耕”沦为“数字游戏”
  出租出借银行卡隐患不小
  民众不宜盲目“借款炒金”
 
  抵制乱摆酒席 提倡节俭适度
  坚守耕地红线 保障粮食安全
  同查同治
  一笔勾销
 
  解说变戏说?乱象背后是需求之渴
  “禁令”荒唐的背后是能力不足
  商户牌匾“颜色禁令”是任性“官威”
  老年人沉迷网购是情感缺失表现
 
  快递暂行条例​*
  两办: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
  《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
Copyright 2013  ©  浪费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2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