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东 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兼经济学院教授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提升行政效能和水平”的目标,详细阐述了坚持求真务实、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完善考评体系、整治形式主义等关键措施。报告还特别指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提升行政效能的关键途径之一。以深度求索(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加速数字政府、高效政府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数字政府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数字政府建设已成为提升行政效能的关键手段。
数字政府建设有助于提升政务效率。通过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及业务协同,推动政务服务从传统“线下跑”向“线上办”转变,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显著提升办事效率。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流程标准化,打破传统政务系统的信息孤岛,提高协同效率。
数字政府建设有助于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数字化手段,简化审批流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数字政府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数字政府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流通。
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服务的精准度。数字政府利用大数据分析辅助决策。杭州市就是通过多源数据建模确定商业中心和公共设施布局,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数据开放共享,释放数据价值。数字政府通过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推动政务数据按需共享,为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提供支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地都在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治理效能。人工智能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助力政府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预测。政府可以利用AI技术预测居民需求,提供精准的公共服务。AI辅助决策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了政策制定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算法,将政府决策模式从经验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依托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可以迅速识别政策执行风险并生成多套备选方案,显著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人工智能优化了公共服务和用户体验。AI技术显著提升了政务服务的便捷性。“静默认证”“免申即享”等场景就是通过AI实现了数据自动校验,降低了群众办事的成本。政务大模型和智能助手能快速响应用户咨询,提升服务效率。政务平台通过AI实现了政务协同,优化了政府服务流程。通过自动化数据采集与模式识别技术,可以实时追踪网络异常行为并触发预警,增强了监管的时效性。
人工智能促进了数据整合与共享。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传统“数据孤岛”,推动了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互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挖掘数据价值,支撑了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构建了统一的数据资源体系。数据整合为精准治理和资源分配提供了基础。
人工智能推动了协同治理与模式创新。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政府与社会协同共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如大模型)正在重塑政务服务场景。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就是利用大模型开发了智能问答系统,实现了政策咨询、办事指南等场景的自动化响应,降低了人力成本。AI驱动的“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等实践,提升了跨部门治理效能。
当然,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的同时,政府也需增强使用人工智能的安全意识。人工智能存在“幻觉”问题,可能会输出错误或误导性内容。人工智能依赖海量数据,因此,需同步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确保政务数据真实可靠且使用合规。算法逻辑的“黑盒”特性导致决策缺乏透明度,可能引发公平性争议和责任主体模糊问题。
总之,人工智能通过技术赋能、流程重构和理念创新,正推动数字政府向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方向发展。未来,需要在技术应用中平衡效率与风险,最终实现行政效能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